《南方日报》:国内产业链发展机遇与广东稳链补链之策
近日,我司刘志铭教授接受《南方日报》约稿撰文“国内产业链发展机遇与广东稳链补链之策”,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产业链的影响及广东稳链补链的对策措施。全文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20-07/06/content_7891945.htm
国内产业链发展机遇与广东稳链补链之策
《南方日报》,2020年7月6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之一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通过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实现稳外贸。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产业链发展具有“双刃剑”作用。首先当然是负面冲击,疫情对过去多年已形成的产业链分工合作体系造成巨大冲击,诸多企业要经受严峻考验。但全球性的疫情发展也给国内产业链发展带来机遇,借助全球价值链体系重构,加上战“疫”成果日渐彰显,国内产业链有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攀升的新契机,企业亦可能乘机迈向价值链高端。
新冠肺炎疫情下国内产业链发展的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倒逼国内产业链重构升级。首先,疫情使国内许多产业的关键原材料和零部件进口受阻,且后疫情时期供应链的本土化趋势明显,中国不得不构建自己的科技供应链体系,尤其是5G等为代表的战略性产业供应链,这已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其次,疫情催生经济从实体经济为主、虚拟经济为辅的阶段向实体经济和在线经济并重阶段迈进。对于服务业,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在线会议、在线影视、在线教育、在线购物、电子商务等成为诸多企业普遍采取的转型路径。对于工业和制造业,疫情使一些不太需要合作的生产环节逐步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过渡,而对合作生产仍然必须的生产环节,机器替代人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部分行业出现价值链嵌入机会。一方面,国际贸易中主要的出口国在供应链受阻后,其在全球的出口(供给)会下降,中国原有部分在全球具备一定竞争力、但面对欧美国家激烈竞争的领域,存在嵌入国际价值链的机会,可以借机取代部分海外企业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疫情使一些国家供应链断裂,进口受阻迫使国内市场开始找寻国产替代,一些高附加值行业迎来国内价值链嵌入良机。广东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已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华为、广汽、美的、迈瑞等世界一流企业,完全具备实现国产替代的基础和能力。国产替代在满足国内市场之后可以再向海外市场出击,提高我国在全球价值链的附加值。
长期看疫情演变有利于扩大利用外资。在疫情和中美贸易摩擦叠加影响下,少数产业在短期可能外移,但“将供应链搬出中国”不具可能。其一,经过多年磨合,全球供应链的分工合作体系相对稳定,各国在全球价值链上分工位置较大范围的更替难以短期内发生。其二,“单兵作战”的时代早已过去,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量、基础设施、劳动规模、教育水平、产业聚集等因素决定了其在短期内难以承接大规模产业转移。我国消费市场巨大,具有强大的“母市场效应”,且目前成为疫情“不确定性”程度最低的国家之一。无论是为了避险,还是为了增值,最快控制疫情、实现复苏及采取更加开放措施的中国将会再次受到全球资本的青睐,成为新一轮全球投资的重要目的地。
稳链的重点是从刺激居民消费、加大新基建投资两方面扩大内需
在稳链方面,现阶段稳链的重点是从刺激居民消费、加大新基建投资两方面扩大内需,并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
刺激居民消费,为稳链提供内在动力。外需疲软,刺激国内居民消费无疑成为战疫情稳链条的重要发力点。当务之急是防止当前有效需求大幅萎缩,短期内可以采取发放消费补贴和购物券、推动线下放心消费等手段。长期看,需要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开拓新的消费增长点。鼓励餐饮、零售、教育等传统服务业拓展线上业务。鼓励线上线下融合等新消费模式发展,支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加快智能服务、无接触配送、无接触自取等新供给方式发展。
加大新基建投资,为稳链提供有力支撑。新基建既能释放投资需求,又能助推企业实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速产业链重构升级。广东应该加大在线经济所需的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应用于传统基础设施,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制定新基建“十四五”规划。
帮扶外贸企业,为稳链提供坚实保障。支持企业出口转内销,优化政府公共服务,帮助外贸企业破解内销难题,开拓内销渠道,提升内销能力。发挥线上作用,以东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积极打造线上展会平台,培育线上品牌展会。
补链的关键是直面重点产业链的“缺芯少核”问题
在补链方面,补链的关键是直面广东重点产业链的“缺芯少核”问题,解决“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壮大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并推进集群式发展。
(一)全力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点”的突破
推进研发载体建设。以政府为主导,聚焦高科技产业必争的前沿领域,如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前沿新材料、智能机器人、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产业需求,以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为目标,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建设重大研发中心,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以龙头企业为主导,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创新资源,在智能家电、汽车产业、新能源、激光与增材制造、精密仪器设备、超高清视频显示等产业,培育建设一批以需求为导向、应用创新为主的技术创新中心。在研发投入、人才引进、融资服务、创新合作、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等方面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决策、管理和运行科学高效的研发载体。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针对重点产业,分类建立核心技术、关键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等短板技术清单。依托重大研发中心或技术创新中心,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对标国际最好最优最先进,突破5G芯片、人工智能芯片、高频器件、传感器、减速器、CT核心部件、高档数控系统等“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点”的突破。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完善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支持政策,围绕重点产业链实施“一条龙”攻关。支持龙头企业打造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的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创新应用实验室、未来场景实验室,实施场景示范工程。
(二)培育壮大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形成“线”的拉动
壮大行业龙头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推进大型骨干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龙头企业开展重大产品开发、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活动,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实施技术赶超战略,形成涵盖研发、生产、运营和服务等产业链关键环节的行业领军企业和世界一流的“链主”式企业。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针对重点产业,以世界“隐形冠军”企业为标杆,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建立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引导和支持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实施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做精做专做优产业链关键环节零部件产品,塑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三)推进重点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面”的展开
搭建新型产业联盟。围绕重点产业,支持建设供应链各组成部分紧密合作、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产业联盟,形成定位清晰、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协同运作机制,提高供应链的柔性和应对供需双重不确定性的抗风险能力,为构建强大的供应链应急响应系统提供支撑。
完善公共服务平台。政府主导,依托产业链核心企业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公共实验室、产品设计中心和标准、检测认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面向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能力。在金融服务平台方面,鼓励建立产业链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提升投资机构专业化服务能力。
建立协同创新体系。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技术创新中心,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研发中心、设计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探索协同攻关新模式。
作者单位:云顶12300线路快速检测中心